补贴还没到,奶粉涨了78块!纸尿裤跟着疯涨,商家:我们没涨价啊?
刚听说国家要发育儿补贴,还没等家长们乐出声,奶粉和纸尿裤先"跳脚"了——这波操作,到底是巧合还是故意?
就拿奶粉说吧,有家长晒单:7月份买一罐才191块,8月再看,同款直接飙到269块。不算平台满减那些花花肠子,光单罐就涨了78块,这涨幅比孩子长个子还快!
更离谱的是纸尿裤,之前34片两包卖257块,现在一模一样的组合涨到318块,一次就得多掏61块。有网友调侃:"这俩货怕是凑一块儿开了涨价会,专挑家长喘气的空当下手。"
孩子的东西能将就吗?奶粉不能换差的,纸尿裤不能用破的,再贵也得咬牙买。可气的是,补贴的影子还没见着,商家倒先把这笔钱"预支"走了。问起来,人家还挺委屈:"没涨价呀,就是促销规则变了,满减和优惠券叠加方式调了调。"这话谁信?十几页的规则解释,说白了不就是换个法子让消费者多掏钱?
展开剩余67%线上线下还说"价格独立",合着涨价的锅全让"促销调整"背了,当家长们是傻子吗?
其实这套路不新鲜。历史上有名的"黄宗羲定律"早就说透了:古代税费改革本想给农民减负,结果没过几年,新杂税、附加费全冒出来,负担比以前还重。就像唐朝的两税法、明朝的一条鞭法,刚开始农民挺乐,后来该交的一分没少,反而更多。老祖宗叫这"积累莫返之害",像滚雪球似的,越滚越沉。
搁到现在也一样。2006年取消农业税,农民刚高兴没多久,化肥、农药、种子价格就蹭蹭涨,政策红利全被商家"截胡"了。现在轮到育儿补贴,刚想帮家长松松劲,奶粉尿不湿就涨价,补贴还没捂热,先流进了商家口袋。
这些商家就不想想?短期多赚点,长期呢?数据显示,我国母婴市场集中度高得吓人:奶粉前5大品牌占了68%的市场,纸尿裤前三名超50%。几家独大的情况下,真要是串通涨价,普通家庭除了咬牙买单,可能就只剩一个选择——不生了。有年轻人说:"涨价就换国产,再涨干脆不生,总不能被奶粉绑架吧?"
说到底,这不是简单的"市场规律"。奶粉、纸尿裤是刚需,不是奢侈品,趁政策补贴的时候涨价,分明是趁人之危。低收入家庭本指望补贴救急,结果被物价涨没了,日子更难;普通人养娃成本再加重,生育率怎么提?
这可不是跟家长较劲,是在跟鼓励生育的政策对着干。
好在国家发改委已经表态,要盯紧民生商品价格,发现异常就出手。也有国产品牌站出来说"不涨价",算是给家长留了点底气。但咱们也不能光等着,该吐槽就吐槽,该换牌子就换牌子——养孩子已经够难了,凭什么让黑心商家再添堵?
聪明的企业该懂:跟着政策帮家长减负,才能走得远。要是眼里只剩钱,连良心都丢了,最后谁还买你的东西?毕竟,没人愿意养娃的辛苦钱,全成了商家的"涨价红利"。
发布于:重庆市炒股杠杆怎么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