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明朝的那些帝王,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,或者因五次征讨蒙古、七次出征西洋的永乐大帝。然而,若要谈到朱祁镇,很多人想到的却是他那一系列令人哭笑不得的绰号,如“明堡宗”、“瓦剌留学生”以及“叫门天子”。在许多人眼中,朱祁镇是明朝最为失败的皇帝,他的治理堪称祸国殃民。
朱祁镇身为皇帝,却屡屡犯错。他不仅亲自带兵出征,还屡屡以大败告终,甚至在一次出征中被敌人俘虏。这场土木堡之战的惨败,不仅让他自己陷入囚禁,也使得大明王朝从此走向衰败。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毛主席对朱祁镇的评价却截然不同,竟称他仅次于朱元璋和朱棣。毛主席的这一评价让人十分困惑,难道朱祁镇有什么过人之处,值得如此高的评价吗?
展开剩余83%谈及“土木堡之变”,这一切的根源,竟然源自“铁锅”一事。那时的瓦剌部势力日渐强大,但其财力却十分贫弱,草原上的资源极为匮乏,民众日常生活用品几乎全靠中原的供应。瓦剌人经常派遣使团来明朝朝贡,所谓的朝贡,实则是来求取物资与赏赐。然而,每次派出的使团人数往往极为夸大,以此获取更多的回赠物资,甚至每次回赠还包括大量的铁锅。
这些铁锅成为瓦剌使团的“必备行李”,几乎每个使者都背着好几口锅。明朝的太监王振对此颇为不满,于是命令礼部严格核实使团人数,不再按夸大的数字回赠礼物。甚至连铁锅也不再允许瓦剌人购买,这让瓦剌人十分愤怒,并威胁明朝“开门,自由朝贡!否则我们就来抢!”
1449年7月,瓦剌首领也先召集16万大军,分四路进攻明朝,其中以约9万骑兵主攻大同。年轻的朱祁镇气愤至极,而太监王振又不断煽动他亲自带兵出征。朱祁镇想,既然祖先都做过,我为何不能尝试一试呢?然而,这一尝试最终导致了全军覆没。由于明军准备不充分、后勤跟不上,加之太监王振的无能指挥,20万精锐的明军在土木堡被几千瓦剌骑兵打得溃不成军。最终,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。此役不仅给明朝造成了重大损失,也使得北方边境的局势一度陷入混乱。
瓦剌大军胜利后,数十万士兵浩浩荡荡杀向北京城。幸得于谦挺身而出,支持朱祁钰登基,并率领军队成功保卫了北京,局势才得以稳定。而被俘的朱祁镇则被带到瓦剌部落,成为“贵宾”。然而,在瓦剌的日子里,朱祁镇的生活充满屈辱。为了逼迫明朝妥协,也先将朱祁镇押到大同城外,大声喊道:“开门啊,我把你们的皇帝送回来了!”然而,守城将领郭登坚决不肯开门。最终,朱祁镇被押回瓦剌,虽然他的生活充满屈辱,却依旧能自信地活着。
1450年,经过谈判和博弈,朱祁镇被送回明朝,但他已不再拥有实权,成为了一个软禁中的摆设。然而,朱祁镇并未甘心忍受这样的命运。1457年,朱祁钰病重,临终之际,朱祁镇趁机策划了“夺门之变”,借助石亨、徐有贞、曹吉祥等人的支持,再度登上了皇位。
重新上位后的朱祁镇,立刻开始清算旧账,而最冤枉的,便是于谦。土木堡一役中,正是于谦力挽狂澜,保住了北京城,避免了明朝陷入灭亡。然而,朱祁镇并没有感激于谦,反而以“谋逆”罪名将其处死。朱祁镇如此对待忠臣,显示出其为权力所不择手段的冷酷与残暴。
但朱祁镇并非全无建树。他在年轻时曾以8岁之龄登基,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。尽管年幼,他并未选择安于现状。在张太皇太后的辅佐下,逐步调整了仁宣朝的保守政策,开始对外用兵,巩固国家边疆。在对抗鞑靼部的多次战斗中,朱祁镇不仅表现出色,还先后打赢了多场关键战争。特别是在麓川王朝的征伐中,朱祁镇调集了庞大的兵力,经过三次战役,成功粉碎了麓川的扩张,确保了西南边疆的安宁。
尽管朱祁镇的军事才能在某些方面可圈可点,但这并不是毛主席称赞他的唯一原因。毛主席对朱祁镇的评价,要从他引用历史的背景来看。毛主席深爱读史,尤其擅长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指导决策。1945年,毛主席在赴重庆谈判时,曾以朱祁镇自喻,提醒自己要像“土木堡之变”中的于谦一样坚定斗争。毛主席强调,只有在困境中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,才能确保最终胜利。
1964年,毛主席再度提到朱祁镇,批评明朝的皇帝中,只有朱元璋、朱棣和朱祁镇,敢于面对外部挑战,勇敢地亲自出征。这些皇帝并非以战功显赫著称,而是因其敢于亲自上阵、挑战强敌的精神,而受到毛主席的推崇。在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中,毛主席看到了坚决斗争的重要性,这种精神在那个历史时刻尤为宝贵。
朱祁镇的故事,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历史的光辉与暗淡。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与坎坷,从最初的雄心壮志,到屈辱的囚禁,再到最后的复辟,每一步都凝聚了许多复杂的历史因素。毛主席之所以称赞他,并非因为他的军事成就,而是他在困境中表现出的那股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。这种精神,历史上早已铭刻,也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杠杆怎么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