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本人发布在GitHub上的《从比特币到Web 3——去中心化系统的技术原理与架构演进》一书的后记。供各位参考。未经本人允许,禁止商业使用。
夜深了,窗外下起了细雨。
路灯的光在湿润的柏油路面上被拉长成一条模糊的金色,像极了我在写作这本书过程中的心绪——拉长、模糊、却又固执地延伸着。
这本书的写作,是一次并不轻松的长跑。
当我第一次在笔记本上敲下“从比特币到 Web 3”这几个字时,内心并没有完全明确的路线图。因为我知道,这个领域本就不是一条直线,它是由岔路、环路、甚至回头路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。当你走到一条小径的尽头时,可能会发现通向另一片意料之外的风景;你以为要跨过的那座桥,可能已经被新的技术洪流冲走。
十多年前,比特币还是一种边缘文化产物,只有少数加密朋克、极客和“反主流”的人会在网络深处讨论它。那时的我,并不确定它是否能走向公众视野,但我隐隐觉得,它的诞生不只是技术事件,更是一种制度想象力的重塑。于是,我开始跟踪、研究、记录……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旁观者,也像一个试图捕捉潮汐规律的海岸测绘员。
后来,以太坊出现了,智能合约带来了“可编程世界”的梦想;DeFi 让人们看到一个不依赖银行的金融系统;NFT 把虚拟资产的唯一性变成了大众话题;再到 RWA,把现实世界的房产、债券、黄金映射到链上,试图打通虚拟与现实的资金流。每一次浪潮涌来,都带着热烈的口号与高涨的情绪,也伴随着泡沫、质疑、崩塌与重构。
在这样的浪潮与暗流之间,写一本系统性、跨学科、全景式的书,是一件冒险的事。
我必须承认,这半年多的写作过程,是我在职业生涯中最为密集、最为消耗的阶段之一。每天都要面对这样一种心理压力:我刚写下的一个技术案例,可能在下个月就被新的进展取代;我刚总结的一种趋势,可能很快就会被另一个方向的力量推翻。
但这种“不确定性”恰恰是这个领域的底色,也是我决定将本书开源的原因之一。书不是结论,而是讨论的起点。它不是一块凝固的石碑,而是一张不断更新的地图。
我常常想起十年前的一个场景。
那时我在机场候机室,手里捏着一本关于智能合约的书,耳边是广播一遍又一遍地提示航班延误。我打开笔记本,写下了一段对比特币工作量证明机制的解析,周围的人则在刷微博、聊股票、打电话。我忽然意识到,我们正生活在一个“双重现实”中。一边是日常生活的稳态世界,一边是技术前沿暗流涌动的世界。这两者的交汇,往往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间点,改变每个人的生活。
今天,稳定币已经开始进入跨境汇款、商户结算,RWA 项目把现实中的债权、房产、甚至艺术品放到链上,这些原本只属于“极客讨论”的概念,正开始进入普通人的钱包、贷款、投资组合里。我们正在走向这样一个阶段,区块链不再只是“币圈”的故事,而是变成“每个人的金融基础设施”的候选方案。
这也是我为什么在书中既保留了技术原理的深度剖析,也加入了制度、经济与社会的视角。区块链的故事,从来不是一行行代码的孤立产物,它背后是人类社会的信任结构、价值分配、权力格局在新的坐标系里的重新排列。
有人问我,写这样一本书,最大的困难是什么?
我想,不只是技术复杂度,也不完全是资料整理的工作量,而是如何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入口。这本书既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,也面向开发者、投资人、政策制定者,以及对区块链和Web 3 好奇的普通人。我试着让它既有学术性教材的结构化深度,又有科普作品的可读性;既能作为课堂的主干教材,又能像一本参考书,在不同背景的人员在需要某些基础性内容的时候,就能够直接翻到对应章节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在写一种“多语言的书”。不是英文和中文的区别,而是技术语言、经济语言、制度语言、叙事语言的交织。不同的读者会自动在书中筛选他们熟悉的“语言层”,再与自己的背景知识拼接,形成对这个世界的理解。
我很清楚,书的发布并不是终点。
这本书将放在 GitHub 上开源,是因为我希望它能像一个开源项目一样,被全世界的读者和同行共同迭代。更新案例、修正错误、补充新趋势。我甚至期待有一天,我在 GitHub 上收到一个 Pull Request,它更新了我书中的某个过时的或错误的部分,而提交者可能是一位我从未谋面的学生、开发者、或是某个小镇的研究员。
同时,我也深知,由于时间和精力,也由于水平和能力,这本书的错误肯定相当多。还请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以更多的审视和批评视角,帮助作者找到更多的错误,并一起修正。因为这种开放性,不仅是对知识传播的尊重,也是对区块链精神的致敬。去中心化不仅是技术架构的特征,也是知识和思想应有的传播方式。
写到这里,我想起了一句自己在讲课时常引用的话:
“技术不会自动创造更好的社会,它只是打开了更多可能的门。”
这些门后面,有光明的花园,也有阴暗的走廊;有通向繁荣的广场,也有通往混乱的废墟。最终我们走向哪里,不是由代码自身决定的,而是由使用代码的人、制定规则的人、以及默默遵循这些规则的普通人共同决定的。
区块链从比特币到 Web 3 的十余年,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门被推开、又一次次被关上的过程。而我希望,这本书能成为你手中的一串钥匙,让你在面对这些门时,至少知道它们的存在、它们的方向、它们的风险与价值。
雨停了,街道上闪着微光。
我合上笔记本,突然有一种奇妙的平静感。
这本书的写作,其实是一种自我整理,整理过去十年的见闻、思考与判断,也整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与忧虑。
我知道,它注定会过时。但我更知道,它注定会被超越。
正如这个领域一直以来的节奏,没有任何人可以画下最后的句号。
那么,就把它当作一个逗号吧。
故事,还会继续。
高承实
2025 年 孟秋
炒股杠杆怎么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